前言在解放战争最艰苦的年代,在中国两个前途两种命运史无前例的大决战中,被誉为常胜将军的新中国第一大将的粟裕,将他的战争指挥艺术发展到了光辉的顶点。而曾有一位老革命,他没有军衔,曾经的地位却在粟裕和萧劲光等人之上,这位将军就是滕代远,提起滕代远,他是新中国第一任铁道部部长,长达十六年之久。而参照他的革命资历,足以评元帅,罗荣桓建议给他授予大将,最终他却没有任何军衔,但是毛主席给了他一个特权,享受行政四级待遇。他与毛主席,朱老总,彭德怀齐名,被誉为“红军四巨头”之一,他是红三军团的创始人之一,陈毅,罗荣桓,以及粟裕都曾是他的部下,毛主席亲切地称他为“得力助手”。因此,在1959年原参谋长粟裕来到杭州,滕代远前来探望粟裕,粟裕见到滕代远立马恭敬喊道:“老首长”并且敬礼,说道:“老首长,不敢这样!”滕代远和粟裕之间有怎样的情谊呢?在1959年粟裕前往杭州,会面时他们发生了怎样的故事?湖南同乡重聚抗日战争结束后,国共两党陷入战和交织,错综复杂的斗争中,中共中央一再指示,如果蒋介石搞摩擦,向解放区进攻,我们要做好准备,要自卫还击。1946年6月26日,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国民党反动派撕毁停战协定和政协决议,调动30万军队围攻我中原地区,悍然对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内战此时爆发。1946年8月29日,延安总部发言人说:“我粟裕将军所部在广大民兵配合之下保卫苏中,自7月13日至8月27日七战七捷,前后消灭汤恩伯军七个整旅之多……”这就是著名的“七战七捷”的由来。滕代远在1968年10月亲笔撰写的6万余字《我的回忆》的手稿中写道:“谈判破裂了,我奉命先在回淮阴中原地区,约休息了10天左右,我和粟裕同志一起看他们主办的抗大第五分校看了一下,之后参加了他们的作战指挥。”7月,滕代远一行取高邮,东台前往华中野战军驻地海安与粟裕会面,二人既是湖南同乡,又是湖南第二师范的同学,一见面他们有说不完的话,并且共同回忆起当年在学校的往事。粟裕对滕代远的到来十分重视,将老同学等一行人安排在海安尊经阁旁边的红房子下榻,还安排部下给滕代远选配最好的战马,为他专门配置了一个警卫排,负责警卫工作。7月10日,滕代远在海安出席了华中野战军作战会议,会上,华中军区司令部情报处首先获得有关情报向与会人员通报,接着,粟裕传达了中共中央关于南线战略计划和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等一系列指示。他分析了苏中前线敌我态势,提出了作战方案,阐明了战役指导思想和对部队的要求,滕代远在发言中指出:“这样一来,我们就集小为大,敌人的优势就变为劣势,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粟裕表示完全赞同滕代远的意见,他说:“敌人12万人马进攻我们三万多人,是四打一,我们这样一来,还他一个六打一。”散会后,滕代远和粟裕一同回到作战室继续商谈,之后他们决定要将这场反击战打好。因此滕代远在会议上表示:“粟裕同志讲的很好,和平谈判已经破裂,全面内战一触即发,我们要做好打打仗,长期打仗的思想准备,守衔要把这场反击战打好,苏中部队过去打了很多好仗,希望你们今后多大胜仗,打的国民党和蒋介石找不到北。”之后他们二人开始亲密合作。1946年7月13日晚21时,宣家堡,泰兴战斗打响了,由于我军准备充分,士气高昂,此战最后取得胜利,也应验了滕代远打的国民党,蒋介石找不到北的预言。之后我军继续作战,在南宋桥作战中,我军依旧取得胜利,战后,参战部队召开会议,粟裕请滕代远首先讲话,滕代远说:“苏中这一仗打得好,粟司令指挥得力,部队英勇善战,已经打了两个干脆,漂亮的歼灭战,连国民党的将军都成了我军的俘虏。”粟裕接着讲话说:“最近国民党的中央社,军闻社广播说什么苏中的粟裕身受重伤,已经送去东台一医院救治,你们看我负伤了吗,我住院了吗?不是活得好好的吗?还要打更多的漂亮的歼灭战。”之后海安运动防御战依旧胜利,虽然因为种种原因,滕代远只参与了战役的前三次指挥,随后就步行回到了山东的定陶的第二野战军司令部,参与了定陶战役的指挥。1946年秋收后,滕代远和邓小平同乘坐吉普车回到河北武安冶陶镇,就任晋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主管军区军事工作。但是他与粟裕之间心有灵犀,不谋而合,配合默契,相互尊重,让苏中作战取得胜利,为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开了开头。杭州相逢新中国成立后,粟裕担任总参谋长,滕代远任贴到北京第一任部长,1955年,粟裕被授予粟裕被授予大将军衔,而滕代远却未被授予任何军衔。在大授衔的前几个月,十大将的名单都已经确定好了,这里面却没有滕代远的名字,为此罗荣桓给军委和毛主席起草了一份报告,建议给七个人授予大将,排名第一是滕代远。主席对他的军衔十分为难,但是当时所有铁道部的领导都未参与授衔,最终滕代远也没有授勋,但是毛主席还是给了他一个特权,享受四级待遇,与新中国的大将待遇相同,也是国家和毛主席对他的肯定,而滕代远却对此不以为然,他严于律己,从不逾越规矩。他在担任铁道部部长期间,坚决不用车,在刚进城时,他坐的是老的不成样子的汽车,而且经常坏,几乎影响到正常工作,司机每次提议换,但是他总是不同意。1953年,滕代远为制定武汉长江大桥的方案,率代表访问苏联,访苏期间,苏联运输部部长送给他一辆“吉姆”车。回国后,他立即给周总理写报告,称自己坐这车不合适,请求上交给政务院,苏联同志送的吉姆可以由他乘坐,在报告中,他还反映了部里新提的几位部长的用车困难,周总理同意了他的意见。除了坚决执行用车标准外,他对专车也是定下严格的标准:“家属不得用车,客人来看望他,坐谁的车就坐谁的车回去,不坐车来的,回去也不给派送回去。”他将严于律己的风格带到了家庭中,工作中以及视察工作和休养的地方,也影响到了身边的工作人员,每到一处地方,他都尽量避免给当地添麻范,还特别要求身边的工作人员不能随意用车,一旦发现问题就严厉批评,他的严格自律也给身边的人留下很深的印象。1958年,粟裕被免去总参的职务,担任国防部部长兼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粟裕便和萧劲光一同来到杭州。而刚到杭州的粟裕,工作人员便通知他滕代远前来探望,粟裕受宠若惊,他觉得自己应该去拜访老首长,滕代远匆匆赶来,二位老战友相见十分激动。粟裕恭敬地敬礼喊道:“老首长,可不敢这样啊!”滕代远却说:“我们好久不见了啊”,粟裕此时已经眼含热泪,之后三人一阵寒暄,滕代远拍着粟裕的肩膀说:“一定要坚持相信党组织。”粟裕听了滕代远的话非常感动,之后他们还一起合影,留下了珍贵的瞬间。粟裕和老首长滕代远共同取得了七战七捷的胜利,此次杭州滕代远不顾一切探望粟裕,也是重情重义,而滕代远也是让粟裕最尊敬的“老首长”,他不计较得失,一切为了人民和国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